|
誰是卡麥隆.麥金托許? |
|
相隔著大西洋兩岸的天王作曲家:美國的史蒂芬‧桑海姆(Stephen Sondheim)、和英國的安德魯‧洛伊‧韋伯(Andrew Lloyd
Webber),都是他密切的合作夥伴;百老匯歷史上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榜上,前三名的作品「貓」、「歌劇魅影」、「悲慘世界」都是他的製作。因為卡麥隆.麥金托許,音樂劇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觀念改變。 |
|
從八歲開始第一次觀賞舞台演出,麥金托許立志要成為舞台的幕後推手。就學時決定放棄戲劇課程直接從實務開始,歷經後台雜務、配角演員、舞台經理助手,將近十多年歷程,終於以製作人的身份,在倫敦推出「桑海姆歌曲秀(Side
By Side by Sondheim)」受到矚目,之後推動名劇「孤雛淚(Oliver)」、「窈窕淑女(My Fai Lady)」新版製作演出獲得票房成功,之後與洛伊.韋伯合作的音樂劇「貓」、「歌劇魅影」,以及和法國創作搭檔荀伯格、波比爾合作「悲慘世界」、「西貢小姐」。更將他的成就推向巔峰。 |
|
製作人要做什麼? |
|
製作人要做什麼?幫忙籌措資金、尋找創作者與工作團隊、調停創作者之間的衝突、協調演出的劇院、安撫出資的金主…觀眾會衝著創作者或是演出明星的名氣買票;但是在幕後,在專業的圈子裡,真正負擔票房成敗、甚至主導作品風格導向的卻是製作人。在美國百老匯曾經有許多偉大的製作人(包括「歌劇魅影」的導演普林斯Harold
Prince,也曾經是另一傑作「屋上提琴手」的製作人),但或許受限於美國百老匯的傳統,因此一直到來自英國的麥金托許出現,才真正為「製作人」創造出具有國際觀的全新價值。 |
|
當年洛伊韋伯的「貓」,初期並沒有太多人看好,只有少數幾人能看清這部作品的價值。從英國皇家沙士比亞劇團被麥金托許發掘,「貓」的導演崔佛.奴恩(Trevor
Nunn,也是「悲慘世界」的導演),從一開始就要求把舞台道具,設計成兩千多件的組合式零件,而背後的推手也正是麥金托許,因為對於這部作品深具信心,而且他們相信勢必引起轟動並進行巡迴演出,而唯有零件組合式的道具,才能適合全世紀各地不同場地的舞台。甚至於「貓」中最著名的名曲「回憶(Memory)」的歌詞,也是在麥金托許獨排眾議的情形下,而放棄了洛伊.韋伯老搭檔萊斯(Tim
Rice)的創作,改用導演奴恩的版本,也因此成就了後來轟動全球的暢銷名曲。 |
|
麥金托許如何改變音樂劇製作觀念? |
|
麥金托許製作的許多音樂劇,都有氣勢龐大、演出人數眾多、舞台設計複雜、道具昂貴的特徵。「悲慘世界」中的龐大戰鬥堡壘、旋轉式舞台,「歌劇魅影」中從天花板墜落的水晶弔燈、歌劇院地下水道的小船漫遊,或是「西貢小姐」中從天而降的直昇機。成功的效果讓觀眾不斷進入劇院,並留下深刻印象,但是這也成為也許多人批評他的原因,因為這種「超大型音樂劇」的製作風氣,讓西元1980年代以後的音樂劇製作成本不斷飆高。 |
|
事實上,麥金托許追求的並不是「大」,而是「戲劇」。在他所製作的作品中,所有的成本都是為了成功的塑造出戲劇效果,而他的製作觀念,其實也正在為音樂劇開創一條新的道路:不是只有演員在表演,而讓整個舞台都成為表演的一部分,因此「歌劇魅影」吸引人的,不是只有迷人的女高音,也不只是充滿緊張的魅影現身,觀眾不再只是為了「明星」進入劇院,而是為了「整體的戲劇效果」進入劇院:在「歌劇魅影」中隨著氣氛轉換而不斷變換的燈光效果、塑造堂皇氣勢的歌劇院布幔、所有演員不斷更換的華麗服飾、讓魅影神出鬼沒的機關密道、甚至讓人驚歎的陸上行舟,都是為「戲劇效果」而存在,也是整部作品不可剝離的成功因素。 |
|
相關資料連結:http://www.CameronMackintosh.com/ |
|